生姜超临界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
发布时间:2022-03-06 信息来源:admin 发布人:admin 点击次数:734 |
生姜超临界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关健1,4,张岩1,2,赵余庆2,3* (1.辽宁新中现代医药有限公司,辽宁 沈阳 110041;2.沈阳药科大学 中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16;3.沈阳药科大学 基于靶点的药物设计与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辽宁 沈阳 110016;4.辽宁省药物研究院,辽宁 沈阳 110015) [摘要] 目的:研究生姜超临界CO2萃取物(SFE)中具有活性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离纯化,选择并优化了液相条件,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生姜SFE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姜酚(I)、[10]-姜酚(Ⅱ)、[6]-姜烯酚(Ⅲ)、[8]-姜酚(Ⅳ)、雪松烯(Ⅴ)、三十烷酸(Ⅵ)、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Ⅶ)和β-谷甾醇(Ⅷ)。结论:化合物I~Ⅷ为首次从生姜SFE提取物中分得的化学成分。 [关键词] 生姜超临界萃取物;高效液相分离;化学成分;鉴定 生姜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新鲜根茎,主要产于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其中山东、安徽种植面积最广[1]。生姜既是食品,又是临床应用广泛的传统中药,其性味辛,微温,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之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生姜能刺激唾液、胃液和肠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肠蠕动及食欲,醒脾胃;能驱散风寒,对慢性支气管炎、肺虚咳嗽、头痛鼻塞、腹痛腹泻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具有抗溃疡、抗菌、抗炎、生物抗氧化性、抗衰老、降血脂、治疗心脏血管疾病等药用保健功能,是一类具有广泛开发前景的天然抗炎、降脂类药物[2-6]。 国内外学者对生姜的化学成分研究较多,其中主要呈味成分和药用成分为姜精油(Essential oil)和姜辣素(Gingerols)。姜精油化学成分复杂,存在多种具有抗菌、抗炎、抗溃疡、杀虫等生物活性的挥发性成分[7]。姜精油中含有大量单萜类、倍半萜类及其含氧衍生物,这些成分多数具有较强的香气和生物活性,是医药、食品、香料和化妆品工业的重要原料。姜辣素包含姜酚(Gingerol)、姜烯酚(Shogaols)和姜酮(Zingerone)等一系列物质[2]。其中姜酚主要包含[6]-姜酚[1-(3-甲氧基-羟基苯)-3酮-5-羟基癸烷]、[8]-姜酚[1-(3-甲氧基-4羟基苯)-3-酮-5-羟基十二烷]、[10]-姜酚[1-(3-甲氧基-4-羟基苯)-3-酮-5-羟基十四烷]以及[4]-姜酚和[12]-姜酚等,但活性最强、含量最高的是[6]-姜酚。研究表明[8-9],[6]-姜酚具有抗癌、抗胃溃疡、保肝利胆、抑制中枢神经兴奋等多项药理活性。姜烯酚[10]主要包含[6]-姜烯酚、[8]-姜烯酚和[10]-姜烯酚等,是生姜中重要的药效成分,其中[6]-姜烯酚有降脂、抗炎、抗微生物等药理作用。 近年来,利用无毒、廉价的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从天然产物中萃取其有效成分已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该操作具有温度低、提取率高、有效成分不易被分解破坏、无溶剂残余等优点。本实验结果表明,SFE萃取的姜油与水汽蒸馏法获取的姜油在组分上有明显区别,前者不仅含有挥发油组分,还含有较高的姜辣素类成分,而后者几乎不含姜辣素组分。SFE提取法既保留了姜的呈味成分,同时提高了生姜中特有的活性成分的得率[1,11]。本实验采用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从生姜SFE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及光谱数据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分别为[6]-姜酚(I)、[10]-姜酚(Ⅱ)、[6]-姜烯酚(Ⅲ)、8-姜酚(Ⅳ)、雪松烯(Ⅴ)、三十烷酸(Ⅵ)、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Ⅶ)和β-谷甾醇(Ⅷ)。这些成分均为首次从生姜SFE提取物中分得的化学成分。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和材料 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用UV-3000;分析型高效液相色谱用UV-2501;核磁共振波谱用Bruker ARX-300;核磁共振仪(TMS内标);EI-MS用DX-300质谱仪;熔点用Yanaco MP-S3显微熔点测定仪;TLC用薄层色谱硅胶(青岛海洋化工厂);生姜SFE提取物(江西省吉水县华宝天然药用油厂);6-姜酚对照品(广州和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含量>99%)。 1.2 提取与分离 取生姜SFE提取物40 mL溶解于200 mL石油醚及无水乙醚的混合液中(V石油醚∶V无水乙醚为1∶9),用0.5%氢氧化钠(NaOH)按体积比4∶4∶3进行分步萃取,萃取后的碱水层用稀盐酸酸化至pH值为4~5时,用石油醚萃取,水洗1~2次,回收石油醚并用无水硫酸钠(Na2SO4)干燥后得到总酚酸性成分6.6 mL。 液相色谱柱为C18(300 mm×20.0 mm,15 μm);流速为6.0 mL·min-1;流动相为甲醇-水-冰醋酸(65∶33.5∶1.5);检测波长为280 nm;进样量为0.6 mL。以酚酸性成分为样品,通过调节流动相的不同配比及流速进行分离条件筛选,然后固定分离条件,改变进样体积,考察进样体积对分离的影响,最后在所选最优条件下对化合物进行分离,分别得到化合物I~Ⅷ。 2 结果与讨论 化合物Ⅰ:黄色油状物,三氯化铁-铁氰化钾反应阳性,表明可能有酚羟基存在。EI-MSm/z:294 [M]+,1H-NMR(300 MHz,CDCl3)谱中给出δ:0.88(3H,t,CH3),1.25[8H,m,(CH2)4],2.73~2.83(2H,m,CH2CO),3.87(3H,s,OCH3),4.08(1H,s,OH),5.7(1H,s,Ar-OH),6.65~6.83(1H,m,Ar)质子信号。13C-NMR(75MHz,CDCl3)信号谱中给出δ:14.00(C-10),55.9(C-OCH3),67.7(C-5),111.0(C′-2),114.4(C′-5),120.7(C′-6),132.6(C′-1),55.9(C′-4),146.4(C′-3),211.5(C-3)碳信号,其中55.9(C′-4)和67.7(C-5)为连氧碳信号,14.00(C-10)为端甲基碳信号。与相关文献报道[12,15]的[6]-姜酚的碳谱及质谱数据对照,二者基本一致;与6-姜酚对照品共薄层色谱比较,二者Rf值相同,故鉴定化合物Ⅰ为[6]-姜酚。 化合物Ⅱ:黄色油状物,三氯化铁-铁氰化钾反应阳性,表明可能有酚羟基存在。EI-MSm/z:350[M]+,332,194,205,179,150,137,122,107,91,69,77,55,43。与化合物Ⅰ比较,分子量相差56,推测化合物Ⅱ比化合物Ⅰ的结构多了两个乙基,属于姜酚的同系物。1H-NMR(CDCl3,300 MHz)谱中给出δ:6.66~6.84(3H,m,Ar),5.62(1H,s,ArOH),4.04(1H,m,CH),3.8(3H,s,Ar-OCH3),3.03(1H,d,ROH),2.85(2H,t,ArCH2),2.75(2H,t,CH2CO),2.48~2.60(2H,m,COCH2),1.28~1.42 [12H,m,(CH2)6],0.89(3H,t,RCH3);13C-NMR(75 MHz,CDCl3)增中给出21个碳信号,其中δ111.0(C′-2),114.3(C′-5),120.7(C′-1),132.7(C′-6),144.0(C′-3)和147.9(C′-4)为苯环上的碳信号;δ55.9(C-4′)和67.7(C-5)为连氧碳信号;δ211.5(C-3)为羰基碳信号;δ14.1(C-14)为端甲基碳信号。其碳谱数据与相关文献报道[13]的[10]-姜酚对照,二者基本一致,故鉴定化合物Ⅱ为[10]-姜酚。 化合物Ⅲ:黄色油状物,三氯化铁-铁氰化钾反应阳性,表明可能有酚羟基存在,EI-MSm/z:276[M]+,205,179,151,137,122,119,107,91,77,55。与化合物Ⅰ比较,具有相同的碎片离子:m/z205,179,150,137,107,91,77,55,推测化合物Ⅲ与化合物Ⅰ的结构相似。13C-NMR(75 MHz,CDCl3)谱中给出21个碳信号,δ111.0(C′-2)、114.3(C′-5)、120.7(C′-1)、132.7(C′-6)、144.0(C′-3)和147.9(C′-4)为苯环上的碳信号;δ55.9(C-4′)和67.7(C-5)为连氧碳信号;δ211.5(C-3)为羰基碳信号;δ14.1(C-14)为端甲基碳信号。其碳谱数据与相关文献报道[13-14]的[6]-姜烯酚对照,二者基本一致,故鉴定化合物Ⅱ为[6]-姜烯酚。 化合物Ⅳ:黄色油状物,三氯化铁-铁氰化钾反应阳性,表明可能有酚羟基存在。EI-MSm/z:332[M]+,277,205,179,137,107,91,69,77,55,43。与化合物Ⅰ比较,分子量相差28,推测化合物Ⅳ比化合物Ⅰ的结构多了1个乙基,属于姜酚的同系物。其质谱数据与相关文献报道[15]的[8]-姜酚对照,二者基本一致,故鉴定化合物Ⅳ为[8]-姜酚。 化合物Ⅴ:无色针状结晶(石油醚-乙酸乙酯)。主要IR吸收峰νmax/cm-1为:2956,3337,1129,1058,1368。EI-MSm/z:206 [M]+。由1H-NMR(300MHz,CDCl3)氢谱给出δ:0.83(3H,d,H-10),1.00(3H,s,H-13),1.26(3H,s,H-11),1.32(3H,s,H-12),1.10~2.20(14H,m),13C-NMR(CDCl3,300 MHz)给出的15个碳信号,δ:15.6(q,C-10),16.4(t,C-13),25.3(t,C-1),27.7(q,C-12),30.2(q,C-11),31.6(t,C-4),35.3(t,C-5),37.0(t,C-2),41.5(t,C-3),42.0(t,C-9),43.4(s,C-8),54.1(s,C-3a),56.5(d,C-8a),61.0(d,C-7),75.1(s,C-6)。13推测分子式为C15H24,属于具有挥发性的倍半萜类化合物,计算不饱和度为4。C-NMR在δ80以上的低场部分没有出现共振峰,表明分子中没有不饱和基团,由此可推知化合物Ⅴ是三环倍半萜。由δH3.49(1H,可氘代)和δC75.1(s)可知Ⅴ分子中含有1个叔羟基;由δH1.00、0.86、0.83可以确定Ⅴ中有端甲基的存在。根据化合物Ⅴ的碳谱数据与相关文献报道[16]的雪松烯的数据对照,二者基本一致,故鉴定化合物Ⅴ为雪松烯。 化合物Ⅵ:白色粉末(三氯甲烷),mp:68 ℃,EI-MSm/z:452 [M]+,396,382,111,97,83,69,57,43,29。质谱数据符合长链脂肪酸的裂解规律。1H-NMR(CDCl3,300 MHz)谱给出δ:0.88(3H,t,2CH3),1.25(多个H),1.59,3.64(2H,t,-CH3)。以上波谱数据与相关文献[17]报道的三十烷酸的质谱和波谱数据对照,二者基本一致,故化合物Ⅵ确定为三十烷酸。 化合物Ⅶ:白色无定形粉末(石油醚-乙酸乙酯),EI-MSm/z:278,223,205,149,104,93,76,57,41,29。1H-NMR(CDCl3,300MHz)谱给出:δ:7.64(2H,dd,J=3.6,6Hz,H-2,5),7.53(2H,q,J=3.6,6Hz,H=3,4),3.98(2H,d,J=6.5Hz,H-1′,1″),1.92(2H,m,H-2′,2″),0.81(12H,m,J=6.8Hz,H-3′,3″,4′,4″);13C-NMR(CDCl3,150 MHz)谱给出:δ132.0(C-1,6),128.5(C-2,5),130.6(C-3,4),71.5(C-1′,1″),29.0(C-2′,2″),19.5(C-3′,3″,4′,4″),169.3(C=O)。从以上波谱数据推断该化合物为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 化合物Ⅷ:无色针状结晶(甲醇),Liebermanm-Burchard反应阳性,Molish反应呈阴性。与β-谷甾醇标准品共薄层色谱比较,二者Rf值相同。波谱数据与β-谷甾醇对照品一致,确定化合物Ⅵ为β-谷甾醇。 3 结论 作者从生姜超临界CO2萃取物(SFE)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姜酚(I)、[10]-姜酚(Ⅱ)、[6]-姜烯酚(Ⅲ)、8-姜酚(Ⅳ)、雪松烯(Ⅴ)、三十烷酸(Ⅵ)、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Ⅶ)和β-谷甾醇(Ⅷ)。它们均为首次从生姜SFE提取物中分得的化学成分。
免责申明: 上禾生物是一家专业的标准化植物提取物生产企业。 上禾生物所生产的植物提取物系列产品,仅提供给相关生产企业,外贸企业,学校或研发机构,不面向个人客户销售。 平台所发布的新闻资讯只作为知识参考,仅供业内参考和交流,不对其精确性及完整性做出保证。因此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与上禾生物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