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果酸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发布时间:2020-11-01 信息来源:admin 发布人:admin 点击次数:926 |
酒精性肝损伤又称酒精性肝病,是指长期大量饮酒所致的肝损伤,也是导致肝癌甚至急性肝衰竭最常见的诱因之一。熊果酸(UA)是一种弱酸性五环三萜类化合物,是多种植物的主要功能成分。目前研究已发现UA不仅具有抗炎、抑菌、等多种生物学效应,而且具有活性强、安全性高、毒性低(口服半数致死量为8330 mg/kg)等特性。 来自包头医学院营养与食品健康研究所的马浩然、贾海莲和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外科的张文龙等人以肠道菌群为着眼点,探讨UA对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机制。调节肠道菌群可以防止革兰氏阴性菌的过量繁殖,进而避免内毒素水平过高对肝脏进行的“二次伤害”。本研究应用基因间重复共有序列(ERIC)-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指纹图谱分析以及实时荧光PCR技术等方法,探讨UA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以期为后续UA对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可参考的依据,同时也为酒精性肝损伤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1.UA干预对酒精暴露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影响 正常对照组大鼠肝小叶结构清晰,肝板排列整齐,肝细胞索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酒精模型组大鼠肝小叶结构模糊,肝细胞大片性坏死,胞质中可见大小不等、数量不一的圆形脂肪空泡,坏死区可见炎性细胞浸润。而UA干预组肝小叶结构虽有不同程度破坏,但与酒精模型组相比较,肝索排列逐渐恢复整齐。 2.UA干预对酒精诱导肝损伤大鼠血清转氨酶活力的影响 酒精模型组血清转氨酶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UA干预组较酒精模型组ALT和AST活力均显著降低(P<0.05)。 3.UA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血浆中D-LA浓度和内毒素水平的影响 大鼠给予50%酒精连续灌胃8 周后,酒精模型组大鼠血浆D-LA浓度和内毒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1.6、1.5 倍;而UA干预后可明显抑制酒精所致的血浆D-LA浓度和内毒素水平的升高(P<0.05)。 4.大鼠肠道菌群ERIC-PCR指纹图谱分析 酒精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明显区别于空白对照组大鼠,在1000 bp左右有清晰明亮的条带1,而UA干预组该条带则较暗,接近正常水平;约在250 bp处空白组较酒精模型组有较亮的条带2,UA干预组该条带亮度介于二者之间。 5.大鼠粪便总DNA PCR-DGGE指纹图谱分析 对各组大鼠粪便微生物总DNA16S rDNA V3可变区进行PCR扩增及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 产物长度为220 bp 。将扩增产物进行DGGE得到指纹图谱, 进行UPGMA聚类分析,可见酒精模型组与其他两组相似系数仅为0.21,UA干预组与正常对照组相似系数为0.46。酒精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明显下降且与正常组的相似性较低,而UA干预组大鼠肠道菌群结构与正常组大鼠更相似。 6.粪便中特定菌株的定量分析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酒精模型组大鼠粪便中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数量均明显增多(P<0.05);而UA干预组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数量较酒精模型组显著减少(P<0.05),且与正常对照组大鼠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酒精模型组大鼠粪便中长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数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而UA干预后可以明显抑制这种变化,使两种肠道菌群更趋近于正常对照组。 结论 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学观察显示,酒精模型组大鼠肝小叶结构模糊,脂肪变性及炎性浸润增多;与酒精模型组相比,UA干预组肝组织损伤程度明显得到改善,且血清转氨酶活力明显降低(P<0.05)。此外,UA的补充显著抑制了酒精引起的血浆D-乳酸浓度及内毒素水平升高(P<0.05)。ERIC-PCR和PCR-DGGE结果显示,UA干预改善了酒精所致肠道菌群结构的紊乱,使其朝着正常组大鼠肠道菌群结构方向趋近。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UA干预组大鼠肠道内长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含量明显高于酒精模型组(P<0.05),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含量较酒精模型组显著减少(P<0.05),且均接近于正常对照组。因此,适量地补充UA能够有效改善酒精引起的大鼠肝脏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UA调节酒精引起的肠道菌群结构和数量的改变、改善肠道微生态有关。 来源:《食品科学》2018年39卷11期146-151 页 作者:马浩然、贾海莲、张文龙、王晶、张男男、李可欣、邰大鹏、戈娜。 |